杨浦正以杨浦滨江南岸的“44街坊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为载体,打造“科学家社区市级示范点”,项目预计今年6月竣工交付,7月份上市运营。今天(6日)下午,杨浦科学家社区建设专题座谈会在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举办,生活工作在杨浦的院士、青年科学家、创新人才围坐一起,畅谈理想中的“科学家社区”。

理想的科学家社区:有书、有思想碰撞的空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4街坊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由杨浦区组织部、卫百辛集团、平凉路街道共同打造,是杨浦区在全市率先试点的高端人才安居保障示范工程,面向区域内重点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倾斜,包括两院院士、首席科学家等战略型人才以及博士后研究人员等研究型人才,同时辐射周边在线新经济等重点企业工作的青年人才。

在这样一个社区,如何建立一个人才之间信息共享、知识学习、协作激励的人才共生系统,促进高端人才引领、青年人才成长、各类人才交融,成为院士们与创新人才关注的焦点。

“首先,科学家社区要营造一种氛围”,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李杰认为,科学家社区在设计上要考虑到科学家们存书多这样的生活细节。此外,在他看来,一个松弛的环境里,科学家们坐在一起喝着咖啡谈天说地、碰撞思想,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交叉学科是上海未来发展的方向。科学家社区里需要有学术交流的公共空间,让不同专业的科学家聚在一起互相启迪思维,激发创造力”。

这也是许多青年创新人才的共识。徐杰是上海足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也是留德归来的创新人才,他脑海中科学家社区的生活场景是:晚上走到走廊的尽头发现有一个公共的工作空间,钦佩的科学家正坐在那里,大家一起喝一杯,共同探讨一些问题,“有没有可能每一层设一个公共书房,让人才可以自如地去沟通和交流”。他还提出设想,在杨浦滨江打造一些小巧的科学家俱乐部、会客厅甚至百米长的科学家大道,让科学家社区与杨浦滨江充分联动,也将科学交流的氛围延伸至滨江。

第七届杨浦“创业之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关冰涛有相似的感触:他曾到访过日本小镇和光,那里有一家化学研究所,“从地铁站到和光研究所步行,一路都能看到元素周期表,小朋友很感兴趣”。这让关冰涛受到启发:做科学家社区,不光房间里要设计,周围的环境也要往这方面引导。

杨浦正打造人才工作生活“乐享地”

近年来,杨浦人才资源总量不断上升,已汇聚67位院士,829名国家级、市级海外高层次人才以及大量在线新经济、现代设计、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青年人才,人才群体对居住的需求已从原来简单的“一间房、一张床”加速向期望更高生活品质、期待更浓社区氛围、期盼更多群体连接转变。

杨浦区从多维发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为人才发展提供公共资源和支持,打造海内外人才工作生活“乐享地”。自2010年起,杨浦区开始建造全装修的人才公寓,同时,新建商品房5%的配建用房也统一纳入由政府直接掌握的人才公寓进行管理。目前全区筹集政府直管人才公寓1232套,计69932平方米。此外,每年区级财政对人才安居投入补贴3000万元。在此过程中,人才公寓平均每年新增居住户数近350户,总覆盖户数超4500户,人才公寓补贴总额从2016年的77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1906万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0%。

同时,作为首批“双创”示范基地,杨浦区通过精细分类,针对不同人才群体特点,分类实施与其相配套的人才购房租房补贴政策,形成广覆盖、多维度的政策体系。如,对重点企业、潜力企业、其他初创企业中符合条件的人才分别给予一定货币补贴;对经认定的,承接创新创业人才入住达到一定比例,且符合相关条件的社会新建改建人才公寓,给予资金补贴。

作者:刘力源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单颖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