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然而,一直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消纳及市场化程度等一系列困难,成为我国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健康发展之路上的绊脚石。因此,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将转型升级提上日程,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链优化,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现状:我国可再生能源市场发展风生水起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2-2023年可再生能源展望报告》显示,到2022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33.72亿千瓦,增装机量达2.95亿千瓦,同比涨幅达9.6%,其中,太阳能和风能占比最大。且预计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主要电力供应方式之一。


(资料图)

在我国,根据环资司发布的《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显示,2022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52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2%,已成为我国电力新增装机的主体。其中风电新增3763万千瓦、太阳能发电新增8741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334万千瓦、常规水电新增1507万千瓦、抽水蓄能新增880万千瓦。

截至2022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2.13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3%,较2021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风电3.6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3.93亿千瓦、生物质发电0.41亿千瓦、常规水电3.68亿千瓦、抽水蓄能0.45亿千瓦。2022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7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1.6%,较2021年提高1.7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国内二氧化碳排放约22.6亿吨。

2022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达到1.25亿千瓦,连续三年突破1亿千瓦,再创历史新高;风电、光伏发电量达到1.19万亿千瓦时,较2021年增加20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8%,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思考:三大成因成为绊脚石

近年来,我国针对可再生能源领域加大政策支持,鼓励各地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的建设。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一定的瓶颈,主要是由于项目规模大、技术难度高、环境影响大等因素造成的。例如,部分风电场规模过大,难以实现精准消纳;部分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地点不具备充足的辐射资源,导致发电效率不高。

其次,相比于传统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因此需要配备储能装置,以方便平峰填谷,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但目前,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配套电化学储能调峰设施建设进展较慢,存在配套不完善的问题,造成新能源消纳困难。

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仍处于政策驱动和补贴支持阶段,市场化程度不高,依然需要政策的引导。而随着政策调整和国内外市场状况的变化,我国可再生能源行业未来发展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

趋势:加快多元化发展转型升级

随着太阳能技术、储能技术及海洋能等新技术的不断成熟,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开始向多元化方向转变,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链优化,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以三峡集团为例,三峡集团主要从事水电、风电、光伏、氢能等领域的业务,公司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全球范围内拥有领先的技术和设备水平。

再者,中电投新能源是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主要从事风电、光伏、热电联产等新能源领域的业务。公司目前已在全国各地投资、建设并运营着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是我国新能源领域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之一。

虽然当前再生能源行业仍面临一定的挑战,但未来依然广阔,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预计随着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的不断加强,可再生能源行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统筹:刘书芝 编辑:谢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