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硬币似乎并不是生活的必须了,但是不会有人不认识它,它是因何而来的呢?
(资料图)
让我们直接把视线跳转至公元前32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这里是被誉为文明摇篮的地方,苏美尔人在此建立城邦,刻写文字,种植农作物。象形的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 4000-3500 年就出现了,后来被改编成阿卡德语,从公元前 3000 年开始进一步扩展到美索不达米亚以外。文字的成熟也代表着大规模贸易的成熟,美索不达米亚在5000多年前大多数地区水资源比今天的要充足(从河床遗址得出),苏美尔地区与埃及不同,没有莎草纸等天然资源,但是陶土资源丰富,他们使用泥板楔写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之为楔形文字。
为了保证大规模贸易/交流/书信的正确性,防伪-真实程度,印章/滚筒印章随之应运而生。它们基本被使用在泥板上,美索不达米亚的高度交易需求,导致了印章的大规模使用,这与中东地区滚印/印章大规模出土相匹配。
印章的图案具有独特性,不同时期/国家会出现不同风格,由专业的刻章人雕刻,其图案难以仿制一模一样。
进入铁器/古典时代,圆筒滚印逐渐减少使用,而戳印/印戒开始大范围的流行,并且逐渐在亚非欧等地区广泛流行起来。
根据早期出土文献/文物可以得知,在古代通常交易是以物易物的情况,贵金属则具有天然购买力,但通常贵金属(金银)只有单纯条状块状或不规则状,这种天然光泽金属和稀缺性让它们在古人眼里倍受喜爱,与铜铁实用金属不同的是,在古代这种金属就是奢侈品类。
但是大约在前650年(如果有比这个早的发现,那么年代会提升),随着地中海地区贸易量/贵金属使用需求量加大,金属的官方认证则变得极为重要,被认为第一个印制贵金属货币-吕底亚(今土耳其西)合金金币出现了。
打制币的原理就是由一个单纯金属币坯压印而成,而币坯是固定模具铸造的,币坯会一般有专人称重/增重/削减。
打制币随着时间线的推进,其风格也有逐渐的变化,从古风-古典-希腊化时期都是不一样的风格,币制风格的改变都与当时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前382年–前336年,古希腊马其顿王国腓力二世在位,带领马其顿走向崛起。前336年亚历山大大帝继位,经过数次大战攻灭波斯帝国,并进军印度河流域,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逝世,其征服区域被继业者瓜分,自此进入希腊化时代。
公元前30年,埃及托勒密王国最后一位法老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选择用毒蛇自尽,自此希腊化埃及被罗马占领,希腊化时代宣告结束。罗马共和国起初也不使用君主头像,但随着中央集权的加深,逐渐使用君主头像。古罗马帝国时代的钱币,除了君主头像之外拥有更多作用/功能,其发行钱币更具有纪念/政治/军事的宣传内容。
公元476年西罗马由于受到北方日耳曼野蛮民族的不断入侵终于支离破碎土崩瓦解。一般史学界的从476-1453年,我们称之为中世纪时代,其时间跨度很长,钱币也有一定的发展。在这之间被称为黑暗中世纪的主要原因是在蛮族入侵之后古典文化的泯灭,其中钱币文化在这一时期已完全不如古典时代。
新曙光-大航海与文艺复兴: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攻破,东罗马帝国正式灭亡,奥斯曼之后基本掌控了东地中海,并从海陆深入进攻欧洲,欧洲与东方的贸易变得非常艰难,新航路的开辟变得极为重要。1492年哥伦布认为往西航行就能到达东方,也为了确认地球是圆的开始航行,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西航行,到达了新大陆。这是一次伟大的探索,是一次人文主义的进步,尽管殖民侵略在现代被认为是野蛮的,但是探索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文艺复兴的火苗从意大利迸发,这里原是古罗马帝国首都,存在大量古代文化遗产,中世纪的建筑与古罗马的建筑格格不入,随着人文主义思潮开始,追根溯源变得重要,希腊罗马拉丁文化在这一时期变得流行,于此一起包括美术,建筑,文学,军事装备,战术思想进步是非常惊人的。从马克西米利安一世(1493年-1519年)开始制造大型银币,文艺复兴钱币使用扭力打制或者水力锻锤半机制制币。
在大航海时代,16-18世纪,欧洲人到达了前所未有到过的地方,这时期海上船只越来越多,海上各个国家的交流也越发密切。随着美洲矿区银矿的大规模开采,银币变的越来越普遍。其中西班牙-荷兰-葡萄牙-英国-法国-德国逐渐由大航海时代变得富足。
17世纪末蒸汽机发明,18世纪末逐渐广泛使用,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蒸汽机普遍使用。蒸汽压币机问世。效率更高,制作更精美,更便捷迅速。
到了现代,尽管核心方法仍然是压印,但制币再度优化,更加便捷,精美。特殊发行的币尽管不再被流通,他们往往作为收藏品而发行。
欢迎点赞,收藏,转发。如有不足处希望指出。谢谢!
关键词: